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意义与挑战

班壮

2019-03-08 11:46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意义与挑战

商业银行“大零售”转型的意义与挑战

转型发展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热议的主题和保持活力的源源动力。近年来,国际大型银行更加重视零售业务。资产端通过线上平台和信息技术降低服务成本、优化客户体验,负债端更具“商业银行”特征,长期负债和客户存款成为重要负债来源。2017年以来,我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主题也从利率市场化后“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大资管立行”逐步转向“大零售”。与国际同业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向零售领域的转型路径基本一致,但在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环境背景下,又具明显不同的宏观意义,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挑战,需要从业者的积极探索和多方支持,共同促进银行成功转型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向零售转型的宏观意义

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一般指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业务及相关金融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金融去杠杆有效推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受各种矛盾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主动向零售领域转型具有积极的宏观意义,既有助于资产负债表扩张受限后稳定自身利润增长,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商业银行向本源回归

一是资产负债表的扩表冲动受到抑制。2017年以来,在开展结构性去杠杆、严肃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和坚决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政策要求下,作为银行对公业务主体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等领域,继续加杠杆和融资的能力从源头受到遏制。随着金融乱象整治、监管趋严、资管新规逐步落地等政策条件变化,商业银行从近年来兴起的“泛资管”业务退出,竞争的主战场重回零售业。截至201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同比增长8.7%,2001年以来首次下降到个位数,较2016年下降7.1个百分点;总负债同比增长8.4%,较2016年下降8.2个百分点。

二是负债结构上向存款回归。当整个市场的融资环境整体偏紧时,货币创造放缓,2018年以来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比增速一路下滑,以同业负债为主的短期主动负债模式不可持续。2017年,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2017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因此,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重心将转向个人存款。整体来看,2018年9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902亿元,同比多增457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9539.81亿元。以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观察,2018年上半年个人存款平均增速达19.13%,远超对公存款3.43%的增速。

三是盈利模式上向利差回归。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一定抑制,主要是对此前商业银行转型中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用力过猛而出现的一系列市场乱象的纠正。虽然有些中间业务的增加并不给客户新增额外负担,只是对利率成本进行再分配,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的综合费用并不高,但如以贷转存、存贷挂钩、浮利分费等形成了不少违规行为和灰色交易,整体上增加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满意度。在今后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银行的收入需更多地以更加透明的利率形式体现。2017年以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从26.84%降至23.92%。2018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12%,比2017年同期扩大7个基点,体现了向利差回归的趋势。

四是资产结构上或向小微企业倾斜。随着负债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纷纷转向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小微贷款等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业务,以提升生息资产收益率。然而,当前我国宏观杠杆水平偏高,2007~2017年居民债务率(以GDP为分母)从18%升到50%,作为居民消费能力风向标意义的乘用车市场出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持续下滑,个人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从平滑消费支出转变为平滑偿债负担,基本不具备成为零售业务资产端主要拓展对象的条件。不过,由于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的风险显而易见,银行将资产结构调整至小微企业信贷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监管导向及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结果有待观察。

更加符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制度性、周期性矛盾叠加,经济增长承受了较大的下行压力。小微企业受到的各方面的冲击最深,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以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为重点,实施“两增两控”目标考核,即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户数和规模要增长,同时要控制融资成本和资产质量。如果银行零售转型在资产端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方向,那么便非常符合当前政策导向。同时,我国居民收入与小微企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以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为主,资产性收入占比很小,而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小微企业的发展将对居民收入形成有力支撑,有助于形成企业经营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储蓄能力增强、总需求扩张、银行信贷能力改善、实体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有助于弥补互联网金融退潮后的金融空白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络借贷经历了疾风骤雨式发展,2018年以来的退潮风波给市场和社会带来巨大伤害。目前,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对金融风险形成了积极处置的态势,已有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准备介入,但原有的金融服务市场还是留下了很大空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退潮实现了金融消费者的培育和投资者教育。从资产端看,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已熟练使用短期小额负债来平滑消费需求,使用非正规、高息网贷的金融消费者对正规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强。从负债端看,巨额损失对投资者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在伤痛修复过程中,资金风险偏好将降低,倾向于风险更低的持牌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或无风险的存款。这为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一定的拓展空间。即使没有互联网金融退潮,从普惠金融发展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也应发展零售金融,以满足上述金融需求,实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如果没有正规金融来满足这些需求,社会上一定会有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来填补市场空白,形成更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巧合的是,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的起点正值2013年“钱荒”事件与民间金融点状违约期间。那时我国出现了短期的信贷紧缩,区域性的担保圈担保链风险开始暴露,涉及很多小微企业,导致很多银行反思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的零售业务发展路径是否正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银行转向收益更稳定的大客户和金融市场业务。

向零售转型中的困难和挑战

(责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