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本土银行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班壮

2019-03-13 19:57   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江苏本土银行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资管新规推动的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包括江苏在内的各省中小银行遭遇业务发展瓶颈,理财存续规模于2018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滑。如何让理财业务在困境中实现突围,实现净值产品的涅槃重生?记者了解到,以江苏银行为代表的本土银行通过客户需求出发,积极推进产品推陈出新,实现净值产品存续规模增长速度与净值产品收益率稳步增长。

净值产品投资管理难度大

在资管新规推动的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背景下,大型银行(国有行与股份行)理财存续规模仍保持稳定增长,而中小银行(城商行与农商行)则遭遇业务瓶颈,理财存续规模于2018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滑。在业务转型期,中小银行业务调整节奏明显滞后,截至2018年12月,中小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比仍不超过2%,远低于大型银行7%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岗位配置与人才储备力度均不能支持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记者从省内一家农商行了解到,该行理财核心团队在十人左右,且岗位设置多覆盖于风控、合规等落地与运作层面,而在资产配置、投研、系统等方面力量极其薄弱。该行财富管理部门负责人坦言,净值化转型的本质是对传统资管业务逻辑的重构,涵盖前台、中台和后台等多个领域,而现有人才储备显然难以支撑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产品运营逻辑转变,理财系统建设遭遇掣肘。净值化转型颠覆银行理财传统盈利模式,运营难度与工作量级将不同于以往,这要求银行在销售、估值核算、风险隔离、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或升级,而前期系统建设的沉没成本将在千万级别以上,多数中小银行难以承压。

本土银行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与大多数中小型银行无异,江苏银行在转型中面临人才储备不足与系统亟需更新换代的困局,但资管新规下发并未遏制其理财业务增长的基本趋势。2018年四季度,江苏银行理财业务存续总规模与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分别同比增长7.49%与389.70%,且其净值型产品平均收益率水平在城商行中位列前三名。在增长与合规的两条发展逻辑上,江苏银行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

记者注意到,江苏银行先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明星产品打开产品净值化之门。该行集结行内优质投研团队打造明星现金管理型产品,并在产品推行初期实施低费率策略以价换量,产品出色的净值表现使其市场份额迅速提升,也帮助众多客户接受产品净值化的转换。

普益标准研究员余新月表示,强有力的人才团队是补齐投研、运营短板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江苏银行参考领先大型银行与基金公司组织架构,对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为理财子公司制转型作出铺垫;另一方面,针对现行岗位空缺,江苏银行以市场化方式面向社会吸收专业人才,最终将形成覆盖前中后台岗位的交易及现金管理、固定收益投资、组合投资、权益及衍生品投资、海外投资、投资研究、产品研发及销售、系统及运营管理、合规与风险管理、行政管理等十个团队。

为更好地向市场推广净值化产品,江苏银行以“类货基运作+投资经理负责制+管理费让利”的方式推出明星现金管理型产品“融汇现金1号”,该产品凭借出色的投资业绩和人性化产品申购细节设计,在约4个月的时间里增长至220亿元,占其净值产品存续规模近40%的比重,业务规模的快速上涨不仅在江苏银行内部积累净值化运作经验,也助其在业务转型期的客户资源积累中抢占先机。

除了江苏银行外,常熟农商银行推出的常乐私享鑫途7号净值型理财产品,通过超额部分全部归投资者所有的创新亮点,实现了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突破。南京银行去年开始增加净值型产品供应,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300多亿元,截至去年9月末,该行财私客户数突破2.1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较2016年初实现3倍增长。

提升投资能力打造明星产品

对于江苏省内本土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趋势,余新月表示,考虑到银行理财客户对净值化转型的接受度问题,省内银行净值产品设计上应从低风险低净值波动产品入手,循序渐进,通过创新产品设计,辅之以系统化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逐步接受净值化概念。产品体系完善后期,在拓展产品体系广度的同时,需加大重点领域投入,打造明星产品,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争取超额收益。在监管推动下,净值型产品将是未来银行理财的转型方向,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需要不断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强化自身投研水平。

余新月指出,投资能力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领先银行应以固定收益投资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自主投研能力,同时依靠委外投资体系建设。在明确投资理念的基础上,银行通过缜密化投资流程、专业化投研团队、科学化薪酬体系、透明化晋升机制,提升投资表现,保持投资收益的可持续性,降低净值波动。同时,强化风险隔离,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管对银行理财投资端的放松,将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体系走向多样化,在此背景下,银行一方面通过禁资金池、设立理财子公司等手段强化风险隔离;另一方面,银行已逐步开始优化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专业人员引入及培训、制度体系完善、内控规则优化、权限及限额管理等手段,强化对转型后期需重点关注的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类型的管理与控制,坚持底线思维。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琦

(责编:admin)